“你终究不是我们家的人了,改嫁后还有什么脸来看我们?”十年前配资查询网站,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的话语像刀子一样刺痛着母亲。
然而当奶奶颤抖着将那本沉甸甸的存折塞进母亲手中时,她眼中的泪水和那句“你永远是我的儿媳”,让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。
六十万,这不只是一个数字,而是十八年来血浓于水的亲情见证。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,有时比血缘更厚重。
我出生的那一年,父亲因工伤去世了。
母亲带着我刚满月,就嫁给了现在的继父。
十八年后,奶奶从家里的柜子里拿出一本存折,交到了母亲手里。
存折上躺着整整六十万元。
01
我叫小雨,今年二十二岁,大学刚毕业,在省城找了份工作。
展开剩余90%在我记事起,我就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里——母亲、继父和我,后来又多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。
我从小就知道,现在的父亲并不是我的亲生父亲。每当我问起亲生父亲的事情,母亲总是眼圈一红,匆匆转移话题。继父则会略显尴尬地摸摸我的头,然后找个理由离开。
直到我十二岁那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在老家翻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。照片上,一个年轻男人搂着年轻时的母亲,两人站在一棵大树下笑得灿烂。我把照片拿给母亲看,她终于决定告诉我关于亲生父亲的事情。
那一晚,母亲坐在我的床边,轻声讲述着她和父亲的故事。
“你爸爸是在一次相亲上认识我的,”母亲微笑着回忆道,“第一次见面,他就让我觉得特别踏实。”
原来,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能干小伙,虽然家境不富裕,但为人诚恳,做事勤快。母亲的父亲——我的外公,很欣赏这个朴实的小伙子,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。
但外婆却强烈反对这门亲事。
“你外婆怕我跟你爸爸在一起会吃苦,”母亲苦笑着说,“她说你爸家里穷,上有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,下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弟弟,负担太重了。”
可母亲却不顾外婆的反对,执意要嫁给父亲。她对父亲说:“我不怕吃苦,咱们一起努力,总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就这样,在外婆的不情愿中,母亲和父亲结婚了。
婚后的生活确实如外婆所预料的那样艰难。公公婆婆身体不好,需要时常吃药看医生;小叔子正在读高中,学费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,母亲和父亲决定开一家小面馆。每天凌晨三点多,他们就起床和面、熬汤底。面馆从早上五点开到中午,下午父亲就去工地上打零工,母亲则去附近的饭店当服务员。
就这样,两个人拼命地工作,一点一点地攒钱,日子也慢慢好转起来。
02
生活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母亲也怀上了我。
父亲兴奋极了,每天下班回家都会摸摸母亲的肚子,跟里面的我说话。他开始憧憬未来,计划着把面馆扩大,再多雇两个人,这样母亲就不用那么辛苦了。
谁知道,天有不测风云。
那是母亲怀孕七个月的一个夏日午后,外面下着倾盆大雨。父亲接到工地上的电话,说有些建材需要赶紧转移,否则会被雨水淋坏。父亲二话不说就骑上摩托车冲进了雨中。
路面湿滑,一辆大货车失控,将父亲连人带车撞进了路边的排水沟里。
等母亲赶到医院时,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这个噩耗几乎让母亲崩溃,但她强忍悲痛,为了肚子里的我,为了这个家,她必须坚强。
肇事司机的家属赔了一笔钱,但大部分都用来支付了父亲的葬礼费用。不久后,我出生了,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雪上加霜的是,奶奶在我出生后不久突发脑溢血,被紧急送进了医院。医生说需要立即手术,费用至少三万,还不包括后续的护理和药物。
家里早已入不敷出,母亲四处借钱,却始终凑不齐手术费。公公整日以泪洗面,小叔子也从学校请假回来照顾奶奶。
走投无路之际,村里的媒婆找上门来,说镇上有个人愿意娶母亲,还愿意给一笔丰厚的彩礼钱。
“那个人就是你现在的继父,”母亲告诉我,“他的左腿有些跛,所以一直没找到对象。但他是个老实人,家里条件也不错。”
出于无奈,也为了给奶奶筹手术费,母亲答应了这门亲事,条件是彩礼必须给足四万元。
就这样,我刚满月,母亲就带着我嫁给了继父。
03
嫁给继父之前,母亲提出了几个条件:一是不能阻止她看望公婆;二是要帮助供小叔子完成学业;三是要把我当亲生孩子一样抚养。
继父全都答应了,他甚至主动提出,如果公婆需要什么帮助,他一定会尽力而为。
“你继父虽然话不多,但心地很好,”母亲说,“这些年来,他信守承诺,从未对我和你区别对待,也没有阻止我去看望你的爷爷奶奶。”
事实确实如此。我从小就跟着母亲隔三差五地去看望爷爷奶奶,每次去,继父都会准备一些水果或者营养品让我们带去。爷爷奶奶对我也格外疼爱,每次见到我都会特别开心。
在我八岁那年,奶奶的病情有所好转,但仍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。那时候,小叔子已经考上了大学,家里的经济压力更大了。
继父二话不说,拿出了自己的积蓄,让母亲带着奶奶去省城的大医院做全面检查。他还找关系联系了一位专家,为奶奶制定了更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那一年的春节,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,气氛格外温馨。饭桌上,奶奶拉着母亲的手,眼含泪水地说:“儿媳啊,幸亏有你,我才能活到今天,看到小雨一天天长大。”
继父在一旁默默地添饭,小叔子则举杯向母亲致谢:“嫂子,没有你,我也不可能上大学。这杯酒,我敬你!”
母亲眼圈红红的,却笑着说:“我们是一家人,不说这些。”
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,家人之间的情感,有时候不需要血缘关系,相互扶持、彼此牵挂就足够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家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。继父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型建材店,生意越做越大;母亲也不再去饭店打工,而是在家照顾我和后来出生的弟弟。
小叔子大学毕业后,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,还娶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。婚礼那天,他特意邀请我和弟弟当花童,母亲和继父坐在主桌上,受到了所有亲友的尊敬。
04
时光飞逝,转眼我已经十八岁了,刚刚高考完。
那天,我正和同学在外面庆祝高考结束,接到了母亲急促的电话。
“小雨,赶紧回家一趟,有重要的事情。”母亲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异样。
我匆忙赶回家,发现继父已经站在门口等我了。他脸色凝重,只说了句:“老家有事,咱们赶紧过去吧。”
一路上,母亲和继父都沉默不语,我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。
到了爷爷奶奶家,我发现小叔子和婶婶也已经到了。奶奶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,看起来有些疲惫,但精神还不错。
“人都到齐了,”奶奶环顾四周,然后缓缓地从衣服内侧的口袋里掏出两个存折,“这两天村里的地都征收了,补偿款已经到账了。”
我这才知道,老家的宅基地和农田被政府征收了,用来建设新的工业园区。补偿标准很高,奶奶家一共拿到了一百多万的补偿款。
奶奶先拿出一个存折,递给了小叔子:“儿子,这里面有四十万,你和媳妇拿去添置新房子,再买辆好点的车。”
小叔子连忙接过,感激地说:“谢谢爸妈,我一定会好好孝顺你们的。”
看到这一幕,我心里有些酸楚。虽然这么多年来,母亲一直照顾着爷爷奶奶,但毕竟她已经改嫁,在老人心里,可能还是亲生儿子更重要吧。
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,奶奶突然喊道:“丽丽,你过来。”
母亲走上前去,奶奶又拿出一个存折,郑重地塞进母亲的手里:“这里面有六十万,是给你的。这么多年,要不是你,我早就不在人世了。你把我儿子的儿女养得这么好,这是我们老两口的一点心意。”
母亲惊讶地看着手中的存折,立刻推辞道:“妈,这钱我不能要!我已经嫁人了,不再是你们家的媳妇了。这些钱应该留给小叔子他们。”
05
听了母亲的话,奶奶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激动地抓住母亲的手:“你在说什么傻话!你永远都是我的儿媳妇!当初要不是你,我早就走了,哪能看到今天这一天?再说了,小雨是我们老李家的血脉,这钱也是应该给她的!”
母亲还想推辞,小叔子却走过来劝道:“嫂子,你就收下吧。这么多年,如果没有你和姐夫,我哪有今天?我能上大学,能有现在的工作,能娶到媳妇,哪一样不是因为你们的帮助?”
婶婶也点头附和:“是啊,嫂子。我第一次来家里,就被你的善良打动了。你对爸妈比亲生女儿还好,这钱你收着是应该的。”
看着大家真诚的眼神,母亲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。她紧紧抱住奶奶,哽咽得说不出话来。
这时,继父走过来,轻轻拍了拍母亲的肩膀:“老婆,既然爸妈这么坚持,你就收下吧。不然他们心里过意不去,反而不好。”
在大家的劝说下,母亲终于收下了存折。
回家的路上,继父开着车,母亲坐在副驾驶上一言不发。我从后视镜里看到,母亲的眼睛红红的,似乎还在想着那本存折的事情。
“妈,”我忍不住问道,“你打算怎么用这笔钱?”
母亲转过头来,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:“这钱一部分留给你上大学用,一部分我打算给爷爷奶奶重新装修一下房子,剩下的再看看小叔子他们有什么需要的,我们再帮衬一下。”
继父赞同地点点头:“就该这样。一家人不说两家话。”
听到母亲的打算,我突然有些心疼她。这么多年来,她一直在为别人着想,却很少为自己考虑。
“妈,这钱是奶奶给你的,你应该留一些给自己买点东西,或者和爸爸去旅游。”
母亲笑着摸了摸我的头:“傻孩子,看到你们都好,爷爷奶奶健健康康的,小叔子一家也和和美美的,这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回报了。”
后来的日子里,母亲确实按照她说的那样使用了这笔钱。她带着继父,偷偷地给爷爷奶奶的房子做了一次全面的翻新,添置了新家具和各种电器。当爷爷奶奶发现时,惊喜得老泪纵横。
母亲还时常买些补品送去给爷爷奶奶,隔三差五就带着我们去看望他们。每次去,爷爷奶奶都会拉着母亲的手,感激地说:“丽丽啊,你对我们比亲闺女还好。”
去年,小叔子的儿子出生了,母亲二话不说,拿出一万块钱作为红包,还亲自去照顾了半个月。
看着这一切,我越发感受到家人之间那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感。在我们这个家庭里,没有亲疏之分,只有相互扶持的亲情和爱。
今年暑假,我回家探亲,母亲告诉我,她打算把剩下的钱分成两份,一半留给我作为将来的嫁妆,另一半准备在小叔子家有困难时再帮一把。
“妈,这钱本来就是你的,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。”我由衷地说。
母亲笑着摇摇头:“钱财都是身外之物,能用在家人身上,才是最有价值的。”
说这话时,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,那一刻,我知道配资查询网站,这就是最真实的亲情,最温暖的家。
发布于:河南省国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