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个人股票配资,江西的中央苏区笼罩在夜幕之下。崇山峻岭之间,红军的战士们悄无声息地藏身于茂密的丛林中,隐匿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中。远处,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营火闪烁,仿佛在时刻提醒红军面临的严峻挑战。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,毛主席步入一间简陋的土屋,屋内聚集着一群年轻的报务员。他们眼神坚定,手指迅速地在电键上跳动。毛主席在他们面前讲述了一个关于“鲁班石”的故事:
故事中的鲁班石看似普通,却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。在桥梁的关键位置,这块石头发挥着支撑作用,使得整座桥梁得以坚固连接,改变了命运的走向。
毛主席讲完故事,注视着这些报务员,微笑着说道:“你们就是红军的鲁班石。”这一番话给了年轻的报务员们莫大的鼓励和信心。毛主席的激励使他们保持了冷静,尤其是在获得敌方电台的半部电台后,他们不分昼夜地监听敌军的电报,逐步破译出敌人的行动部署。正是这些年轻人无私的奉献,才让红军在危急时刻看到了转机,并屡次打破了蒋介石三次军事“围剿”的阴谋。
展开剩余79%对于红军来说,在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情况下,获取外界信息几乎变得不可能。为了克服这一困境,红军的领导层决定派遣小分队潜入敌占区,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报纸和情报,或者派出侦察员刺探敌军的动向。尤其是在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后,红军缴获了九部国民党的无线电台。然而,刚加入部队的一些战士由于不懂无线电的用途,竟然将这些电台摧毁了。
得知此事后,毛主席与朱德感到十分痛惜,因为此时的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谁先掌握情报,谁就能掌握战局的主动权。于是,毛主席立即下达命令,要求以后缴获的电台未经高层批准,绝不能擅自破坏。此外,他还明确要求各部队俘获的电台和相关技术人员要完整移交。
1930年10月,蒋介石首次调集十万大军进攻红军,毛主席与朱德决定采取“诱敌深入”的战略。红军退至龙冈设置伏击圈,而在此之前,毛主席再次强调:“无线电设备不得破坏,俘获的电台及其技术人员要完整移交。”经过长时间的紧张战斗,红军成功全歼国民党第18师,并缴获一部电台。虽然这部电台的发报机已损坏,但其收报机和充电机完好无损,因此被称为“半部电台”。
更为关键的是,红军还俘获了十名国民党的无线电技术人员,其中包括王铮和刘寅。毛主席与朱德非常重视这些技术人员的价值,亲自接见了他们,阐述了红军为工农大众而奋斗的理想,并欢迎他们加入革命队伍。朱德则鼓励他们:“你们要好好工作,虽然现在我们没有完整的电台,但敌人有的,我们总有一天会有。”这些技术人员得到物质上的关怀和激励后,选择了加入红军,为红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。
此后,毛主席和朱德批准成立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,并任命王铮为队长。无线电队以这部不完整的“半部电台”起步,逐渐走向了革命的胜利。红军通过这部设备开始成功侦察敌人的情报,并利用这些情报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。
1931年1月,红军无线电队的第一台电台成功试机,传回了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收到的新闻。毛主席看到电报后欣喜若狂,称其为“没有纸的报纸”。电台的成功使用标志着红军在信息战线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无线电队的任务主要是收集国内外新闻,并侦听敌军的电台通讯,获取军事情报。虽然由于电台不完全,红军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的通信,但在敌军通讯中截获重要情报的行动已初见成效。
随着无线电队的发展,红军的情报工作日渐重要。毛主席亲自参与电台的日常工作,时常与报务员交流,了解工作进展。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,毛主席与朱德于1月28日签发命令,成立了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,选拔了12名优秀的青年进行培训。训练班条件极为简陋,但学员们毫不气馁,刻苦训练,培养出了不少无线电技术骨干。
随着训练的深入,红军的无线电队不仅提高了自身技术水平,还通过不断的努力,成功截获了敌方重要的情报。在第三次“围剿”中,毛主席通过无线电获得了敌军的机密电报,及时指挥红军实施反击。红军成功反击,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,毛主席认识到了电台的重要性,将其作为红军取得主动权的关键工具。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红军的无线电部队不断壮大,信息化战争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一环。王铮也因其在无线电领域的杰出贡献,被毛主席评价为“红军通讯的开山鼻祖”。后来,王铮成为了开国中将,李先念也高度评价了他的贡献:“半部电台起家,一生征战为民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国汇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